瓦尔登湖讲的是什么?重读后才明白:离人群越远,离自己就越近
本书简介: 独处有三重境界:
第一境界,是惶惶不安,想要逃离,生怕被人抛弃;
第二境界,能安于寂寞,可以静下心来做事、思考;
而最高的境界,是在独处中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梭罗,便是那个在独处中抵达最高境界的人。
他以自身经历写就的《瓦尔登湖》一书,更是给无数孤独的人,带来了内心的治愈。
翻开书,我们可以看到梭罗的两种人生状态:
一种是都市人群里的他,虽衣食无缺,却困顿迷茫,对人生充满了怀疑;
另一种是,他置身于瓦尔登湖畔,衣食供给都要亲力亲为,还无人陪伴,可他却活得自在舒心。
他那种宁静悠然的样子,让我真正明白,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样子。
1
人之所以迷茫
是因为身处人群中
在现代社会,很多人活得迷茫,便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同、社会的认可。
于是他们一个劲地钻进人群里,想通过别人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。
恰如作家勒庞所说:
“人一到群体中,为了获得认同,只能抛弃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。”
越深入人群,他们就越会迷失自我,变得更加盲目而平庸。
《瓦尔登湖》中写道,梭罗在去瓦尔登湖之前,也曾努力跻身人群,去追寻世俗的成就。
当时的美国,也恰巧在经济上升期。
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,梭罗先是和哥哥开了一所私立学校,后又和父亲一起经营家族产业。
在那段时间,他整日忙于生意中的应酬,挣到了不少钱。
但无休止的忙碌,挤占了他读书的时间。
他感觉不到开心,反而觉得整个人活得愈发迷茫,生活里一点乐趣都没有。
于是,他决定再去做些其他的事情,找寻一下人生的方向。
他做过编辑,也当过督查员。
然而,当编辑时,他不被主编认可;当督察员时,又始终无法获得公职。
这种种挣扎求索又屡屡受挫的经历,让梭罗陷入了痛苦迷茫。
经过深思之后,梭罗决定投身自然,去过独行的日子,不愿再跟随世俗的脚步,争名逐利。
后来思及这段经历,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一书中,仍是感慨良多:
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,努力寻找自由,但他们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,而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来找,以为有了钱、有了更多的物质,就能自由。
到最后,他们没有找到自由,也没有看到平等,只看到无休无止的追逐。
很多人为了名,为了利,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雕刻自己。
可当你真正融入人群中时,你会弄丢自己本来的模样,自然也就越活越迷茫。
就像有句话说的:“人生就像俄罗斯方块,你合群了,也就消失了。”
主动离开人群,允许自己活得格格不入,你便能于特立独行中找回自我,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2
离人群越远
离自己就越近
《瓦尔登湖》中记载,远离人群之后,梭罗拿着借来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。
他砍了几棵白松,建造了一栋独属于他的小屋。
他的小木屋,独立在湖畔林间。放眼望去,四周荒无人烟。
离他最近的邻居,也在一英里之外,而人群聚居的小镇,则在更加遥远的地方。
梭罗之所以选在这里居住,也是因为他知道:
几乎不会有人跋山涉水,走那么远的距离,来与他进行一次无关紧要的社交。
在这里,他可以尽情享受无人打扰的时光。
白天时,他就开垦荒地,自己种植蔬菜瓜果,解决自己的温饱;
偶尔兴致来了,他还会漫步去松林里观察彩虹美丽的拱脚,去旷野里聆听风吹过的声音。
到了晚上,他要么安静地看看书、写日记,要么就摸黑去外面走走,感受那种极致的静谧。
他与日月为友,与草木虫鱼鸟兽为伴。
在大自然的四季轮转中,他终于治愈了自己的迷茫,找到了生活的意义。
他在书里由衷地感慨:“我的心自由了,欢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小屋。”
梭罗的这段经历,让我想起了黑塞曾说过的一句话:
“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,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。”
人也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,才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。
世人常说:平庸的人,用热闹填补空虚;聪明的人,用独处成就自己。
与其被欲望裹挟,在最繁华处迷失自己,不如远离尘嚣,深居简出。
在一个人的时光中,让心静如平湖,你便能透过它,照见最真实的自己,也照出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。
3
享受独处
抵达生命的最高境界
在瓦尔登湖畔的贝克农场,还住着一个叫约翰·菲尔德的人。
梭罗曾在一次避雨时,偶遇了他。
梭罗发现,他虽然也在过与世隔绝的生活,住在森林深处,却把日子过得毫无生气。
原来,菲尔德尽管每日种地、钓鱼,可他憧憬的却是富裕奢侈的生活。
所以越是隐居,越是独行,他就越是感到痛苦。
与菲尔德不同的是,梭罗对这种孤独清苦的生活却甘之如饴。
他吃自己亲手播种的土豆、豌豆和青玉米。
想要米面油盐或者购置衣物时,他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,便可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。
剩下的46周,他可以全部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以及思考生活的真谛。
独处久了,他慢慢发觉,原来人生最好的境界,是丰富的宁静。
记得《瓦尔登湖》出版后,有记者就曾问过梭罗一个问题:“你怎么能放弃掉生活中那么多快乐?”
梭罗回答:“因为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。”
也许在世人眼里,他人的称赞,宽敞的房子,奢华的衣物,才是生命里必不可缺少、且值得毕生追求的东西。
但梭罗却用他两年极简的生活告诉我们:
人也好,物也罢,一个人能抛弃的东西越多,他的内心才会越富足。
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时间里,摆脱了外界的束缚,抛却了物欲的羁绊,回归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。
反观生活中很多人,总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归属感,不自觉地去迎合外界,结果越活越迷茫。
其实,比起外界的热闹与浮华,真正成就一个人的,反而是那些独行的时光。
法国作家马德说:“人的灵魂,只有在独处中,才能洞见自身的明澈,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。”
沉下心来做一个独来独往的人,过好一个人的浮世清欢,一个人的细水长流,我们便能超脱世俗,直抵生命的最高境界。
▽
诗人爱默生曾说:“没有哪个美国人,比梭罗活得更真实。”
《瓦尔登湖》出版后,梭罗声名大振,他也依旧不肯接受世人的追捧,往人群之中走。
两年多的独处生涯,早已让他明白:离人群越远,才能离自己的灵魂越近。
孤独是可贵的。
在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,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度过,是一种莫大的自由;
累了,倦了的时候,适时避开人群,静静地独处一段时光,对我们来说,更是一种极大的慰藉。
点个赞吧?,于独处中,审视自己;在反思中,让灵魂回归安宁。
做一个不往人群里走的人,我们终能邂逅最真实的自己。
第一境界,是惶惶不安,想要逃离,生怕被人抛弃;
第二境界,能安于寂寞,可以静下心来做事、思考;
而最高的境界,是在独处中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梭罗,便是那个在独处中抵达最高境界的人。
他以自身经历写就的《瓦尔登湖》一书,更是给无数孤独的人,带来了内心的治愈。
翻开书,我们可以看到梭罗的两种人生状态:
一种是都市人群里的他,虽衣食无缺,却困顿迷茫,对人生充满了怀疑;
另一种是,他置身于瓦尔登湖畔,衣食供给都要亲力亲为,还无人陪伴,可他却活得自在舒心。
他那种宁静悠然的样子,让我真正明白,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,才能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样子。
1
人之所以迷茫
是因为身处人群中
在现代社会,很多人活得迷茫,便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同、社会的认可。
于是他们一个劲地钻进人群里,想通过别人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。
恰如作家勒庞所说:
“人一到群体中,为了获得认同,只能抛弃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。”
越深入人群,他们就越会迷失自我,变得更加盲目而平庸。
《瓦尔登湖》中写道,梭罗在去瓦尔登湖之前,也曾努力跻身人群,去追寻世俗的成就。
当时的美国,也恰巧在经济上升期。
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,梭罗先是和哥哥开了一所私立学校,后又和父亲一起经营家族产业。
在那段时间,他整日忙于生意中的应酬,挣到了不少钱。
但无休止的忙碌,挤占了他读书的时间。
他感觉不到开心,反而觉得整个人活得愈发迷茫,生活里一点乐趣都没有。
于是,他决定再去做些其他的事情,找寻一下人生的方向。
他做过编辑,也当过督查员。
然而,当编辑时,他不被主编认可;当督察员时,又始终无法获得公职。
这种种挣扎求索又屡屡受挫的经历,让梭罗陷入了痛苦迷茫。
经过深思之后,梭罗决定投身自然,去过独行的日子,不愿再跟随世俗的脚步,争名逐利。
后来思及这段经历,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一书中,仍是感慨良多:
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,努力寻找自由,但他们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,而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来找,以为有了钱、有了更多的物质,就能自由。
到最后,他们没有找到自由,也没有看到平等,只看到无休无止的追逐。
很多人为了名,为了利,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雕刻自己。
可当你真正融入人群中时,你会弄丢自己本来的模样,自然也就越活越迷茫。
就像有句话说的:“人生就像俄罗斯方块,你合群了,也就消失了。”
主动离开人群,允许自己活得格格不入,你便能于特立独行中找回自我,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2
离人群越远
离自己就越近
《瓦尔登湖》中记载,远离人群之后,梭罗拿着借来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。
他砍了几棵白松,建造了一栋独属于他的小屋。
他的小木屋,独立在湖畔林间。放眼望去,四周荒无人烟。
离他最近的邻居,也在一英里之外,而人群聚居的小镇,则在更加遥远的地方。
梭罗之所以选在这里居住,也是因为他知道:
几乎不会有人跋山涉水,走那么远的距离,来与他进行一次无关紧要的社交。
在这里,他可以尽情享受无人打扰的时光。
白天时,他就开垦荒地,自己种植蔬菜瓜果,解决自己的温饱;
偶尔兴致来了,他还会漫步去松林里观察彩虹美丽的拱脚,去旷野里聆听风吹过的声音。
到了晚上,他要么安静地看看书、写日记,要么就摸黑去外面走走,感受那种极致的静谧。
他与日月为友,与草木虫鱼鸟兽为伴。
在大自然的四季轮转中,他终于治愈了自己的迷茫,找到了生活的意义。
他在书里由衷地感慨:“我的心自由了,欢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小屋。”
梭罗的这段经历,让我想起了黑塞曾说过的一句话:
“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,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。”
人也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,才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。
世人常说:平庸的人,用热闹填补空虚;聪明的人,用独处成就自己。
与其被欲望裹挟,在最繁华处迷失自己,不如远离尘嚣,深居简出。
在一个人的时光中,让心静如平湖,你便能透过它,照见最真实的自己,也照出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。
3
享受独处
抵达生命的最高境界
在瓦尔登湖畔的贝克农场,还住着一个叫约翰·菲尔德的人。
梭罗曾在一次避雨时,偶遇了他。
梭罗发现,他虽然也在过与世隔绝的生活,住在森林深处,却把日子过得毫无生气。
原来,菲尔德尽管每日种地、钓鱼,可他憧憬的却是富裕奢侈的生活。
所以越是隐居,越是独行,他就越是感到痛苦。
与菲尔德不同的是,梭罗对这种孤独清苦的生活却甘之如饴。
他吃自己亲手播种的土豆、豌豆和青玉米。
想要米面油盐或者购置衣物时,他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,便可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。
剩下的46周,他可以全部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以及思考生活的真谛。
独处久了,他慢慢发觉,原来人生最好的境界,是丰富的宁静。
记得《瓦尔登湖》出版后,有记者就曾问过梭罗一个问题:“你怎么能放弃掉生活中那么多快乐?”
梭罗回答:“因为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。”
也许在世人眼里,他人的称赞,宽敞的房子,奢华的衣物,才是生命里必不可缺少、且值得毕生追求的东西。
但梭罗却用他两年极简的生活告诉我们:
人也好,物也罢,一个人能抛弃的东西越多,他的内心才会越富足。
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时间里,摆脱了外界的束缚,抛却了物欲的羁绊,回归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。
反观生活中很多人,总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归属感,不自觉地去迎合外界,结果越活越迷茫。
其实,比起外界的热闹与浮华,真正成就一个人的,反而是那些独行的时光。
法国作家马德说:“人的灵魂,只有在独处中,才能洞见自身的明澈,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。”
沉下心来做一个独来独往的人,过好一个人的浮世清欢,一个人的细水长流,我们便能超脱世俗,直抵生命的最高境界。
▽
诗人爱默生曾说:“没有哪个美国人,比梭罗活得更真实。”
《瓦尔登湖》出版后,梭罗声名大振,他也依旧不肯接受世人的追捧,往人群之中走。
两年多的独处生涯,早已让他明白:离人群越远,才能离自己的灵魂越近。
孤独是可贵的。
在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,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度过,是一种莫大的自由;
累了,倦了的时候,适时避开人群,静静地独处一段时光,对我们来说,更是一种极大的慰藉。
点个赞吧?,于独处中,审视自己;在反思中,让灵魂回归安宁。
做一个不往人群里走的人,我们终能邂逅最真实的自己。
作品提示:《瓦尔登湖讲的是什么?重读后才明白:离人群越远,离自己就越近》的作者是著名作家,作品行文流畅,内容丰富,读完使人受益匪浅,若您喜欢本书,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,记得购买纸质图书,以示对作者著名作家的支持。